• 网站首页
  • 院内概况
  • 杂志简介
  • 杂志导读
  • 投稿须知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杂志导读
邮箱投稿
邮政投稿
在线投稿

艺研动态News

  •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
  • 首届南京博物院理事会成立
  • 2020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系列展开幕
  • 省戏校文化艺术节“逐梦前行...
  • 江苏双城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
  • 杨志纯寄语厅机关新任职干部...

艺术资讯Information

  • 镇江举办“拓古扬芳——中国...
  • 2021俄罗斯油画鉴藏展在徐州...
  • 2021年无锡园林一卡通新增两景区
  • 江苏省美术馆藏李剑晨捐赠作...
  • 南京市举办《1420:从南京到...
  • 省美术馆馆藏艺术档案文献展开展
  • 2020年国庆中秋期间全省重点...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杂志导读 > 2020年 > 03 > 信息摘要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字模型及其认知机制

【出 处】:

【作 者】:黄宗贤 郭峙含

【摘 要】多数情形下,文字被视为具有解释和命名功能的媒介,这种认知方式来自稳固的书写经验和审美习惯。然而,汉语文字自身的象形特征、符号功能,及其依附的载体、显现的空间与书写肢体间构成的更为立体的认知,凸显了文字在创作中独有的价值。文中试图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字作品为对象,采用"建模"的方式,在更为本质的层面将文字视为一种分配方式,对其建构的路径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进而挖掘文字机制不断交织和生效的可能性。文中勾勒了四种文字的模型及其认知机制:意指符号—地域政治的修辞;展示机制—认知结构的召唤;流动句法—潜文本的幽灵;赤裸图形—无界沟通的复归。四种认知机制以不同的途径塑造着文字的命运,它们以相异的路径独立彼此,又以流动的形态交叉,勾勒的不仅是文字的演变逻辑,更是基于如何运作和行进的深层认知所建立的"可动的文字观"。

相关热词搜索:文字模型; 认知机制; 意指; 展示; 潜文本; 图形;

上一篇:复苏与重构: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乡贤形象
下一篇:龟兹石窟壁画铁线描探究

版权所有: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备案号:苏ICP备13059485号
地址:南京市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邮政编码:2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