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馗研究员应邀来院交流
2019-12-20 14:44:00
12月15日,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来院交流,针对当前戏曲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王馗研究员立足戏曲史论研究格局,讲述了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困境,阐述了艺术文献资源收集、整理及挖掘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王馗指出戏曲研究在高校与艺术研究院所两个系统,各自存在着研究困境与方法局限。目前,在戏曲史料越来越充分地汇集出版时,戏曲史论研究的拓展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推进态势。不过,传统的作家作品、文本文献研究面临的格局,随着学术领域的“下移”会出现一些学术变化,例如随着宫廷档案文书的大量公布带来的宫廷戏曲研究的推进,随着清末民国文献的类型梳理带来的近现代戏曲研究的被关注,这实际上将传统戏曲研究中的难点,例如近代声腔、剧种、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地通过多元学科的观照而得到拓展。
学术研究面对文献史料和艺术资料,最重要的是对其涉及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在戏曲研究关注点“下移”的趋向中,固态的文本研究转向活态的艺术研究,能够带来戏曲研究的新空间。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2018年承担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剧目解析、技艺传承、艺术记录和展演展示的相互结果,用文字、图片、声像等多元形式来记录整理表演艺术经验,这种方式正接续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戏曲表演艺术记录整理的经验,并结合今天非遗保护工作的方法,探索一条如何挖掘提升“活态”戏曲资料,以此来充实戏曲史论研究。他特别提到,经过近百年的戏曲实践,现代戏曲、包括现代戏的创作已经有了众多优秀的创造,体现在表导演音舞美等领域的各个方面,但目前对于现代戏曲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体系化不足。因此,局限于理论研究的有限也很容易让实践成果被无视废弃。戏曲研究应该正视“活态”的艺术资料,用“新材料”来说明“新问题”,建构现代戏曲理论体系。他同时指出,对戏曲资源的挖掘和解读能力不足,也影响了戏曲评论的高度。张庚先生生前建构的理想的科研方法,即文献——史——论——志——评,正是在广泛统观戏曲既有文本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体系的深度推进,紧扣舞台,多元地观照戏曲艺术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所谓“深度化研究”不该囿于艺术作品的好与坏、成与败,而应将戏曲研究对象置于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发展空间中,娴熟地使用多元学科方法来进行全面研究。
交流中,王馗还针对戏曲剧种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做戏曲研究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戏曲史论基础上,对单个剧种艺术要充分地观照其全部艺术构成,把握属于剧种特有的“文化品格”。他分享了自己在研究粤剧等剧种形态方面的一些心得,强调剧种无论大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研究者的任务正是去深度挖掘这些内容,并最终以此为基础确立剧种的艺术结构,进而探索由众多剧种所形成的剧种艺术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学者既要注重方法的多元,也要保持广阔视野,尤其是要在人类学、图像学等多元学科视角下,来开展戏曲田野调查工作,以丰富的调研记录和深层次的文化理论促进学术问题的顺利解决。
最后,王馗对当前戏曲创作中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进行理论说明。他认为戏曲创作应该把握文学和舞台两个层面,剧作家是文本创作的主导者,剧本创作要以文学为引领,充分尊重剧作家的独立性,同时写作过程中需要尊重艺术规律,把握剧种个性特点,进而使创作出的文本既具有文学内涵,又适合场上搬演,拥有舞台再创造的空间。应充分发挥舞台二度创作的重要作用,演员、导演要在剧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表演和舞台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作品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舞台上高新现代技术固然可以弥补传统戏曲舞美的一些不足,但技术的使用应该“点到为止”,过度利用可能会阻碍演员的表演,甚至限制艺术的表达。

王馗研究员立足戏曲史论研究格局,讲述了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困境,阐述了艺术文献资源收集、整理及挖掘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王馗指出戏曲研究在高校与艺术研究院所两个系统,各自存在着研究困境与方法局限。目前,在戏曲史料越来越充分地汇集出版时,戏曲史论研究的拓展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推进态势。不过,传统的作家作品、文本文献研究面临的格局,随着学术领域的“下移”会出现一些学术变化,例如随着宫廷档案文书的大量公布带来的宫廷戏曲研究的推进,随着清末民国文献的类型梳理带来的近现代戏曲研究的被关注,这实际上将传统戏曲研究中的难点,例如近代声腔、剧种、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地通过多元学科的观照而得到拓展。
学术研究面对文献史料和艺术资料,最重要的是对其涉及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在戏曲研究关注点“下移”的趋向中,固态的文本研究转向活态的艺术研究,能够带来戏曲研究的新空间。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2018年承担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剧目解析、技艺传承、艺术记录和展演展示的相互结果,用文字、图片、声像等多元形式来记录整理表演艺术经验,这种方式正接续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戏曲表演艺术记录整理的经验,并结合今天非遗保护工作的方法,探索一条如何挖掘提升“活态”戏曲资料,以此来充实戏曲史论研究。他特别提到,经过近百年的戏曲实践,现代戏曲、包括现代戏的创作已经有了众多优秀的创造,体现在表导演音舞美等领域的各个方面,但目前对于现代戏曲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体系化不足。因此,局限于理论研究的有限也很容易让实践成果被无视废弃。戏曲研究应该正视“活态”的艺术资料,用“新材料”来说明“新问题”,建构现代戏曲理论体系。他同时指出,对戏曲资源的挖掘和解读能力不足,也影响了戏曲评论的高度。张庚先生生前建构的理想的科研方法,即文献——史——论——志——评,正是在广泛统观戏曲既有文本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体系的深度推进,紧扣舞台,多元地观照戏曲艺术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所谓“深度化研究”不该囿于艺术作品的好与坏、成与败,而应将戏曲研究对象置于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发展空间中,娴熟地使用多元学科方法来进行全面研究。
交流中,王馗还针对戏曲剧种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做戏曲研究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戏曲史论基础上,对单个剧种艺术要充分地观照其全部艺术构成,把握属于剧种特有的“文化品格”。他分享了自己在研究粤剧等剧种形态方面的一些心得,强调剧种无论大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研究者的任务正是去深度挖掘这些内容,并最终以此为基础确立剧种的艺术结构,进而探索由众多剧种所形成的剧种艺术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学者既要注重方法的多元,也要保持广阔视野,尤其是要在人类学、图像学等多元学科视角下,来开展戏曲田野调查工作,以丰富的调研记录和深层次的文化理论促进学术问题的顺利解决。
最后,王馗对当前戏曲创作中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进行理论说明。他认为戏曲创作应该把握文学和舞台两个层面,剧作家是文本创作的主导者,剧本创作要以文学为引领,充分尊重剧作家的独立性,同时写作过程中需要尊重艺术规律,把握剧种个性特点,进而使创作出的文本既具有文学内涵,又适合场上搬演,拥有舞台再创造的空间。应充分发挥舞台二度创作的重要作用,演员、导演要在剧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表演和舞台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作品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舞台上高新现代技术固然可以弥补传统戏曲舞美的一些不足,但技术的使用应该“点到为止”,过度利用可能会阻碍演员的表演,甚至限制艺术的表达。
上一篇:“精彩江苏·江苏画派”赠书仪式在连云港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